今天的中印边界问题,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印度时期。英国为何对西藏心生觊觎之心?答案就是它的老对手——俄国。19世纪末,俄国的势力开始扩展至波斯和中国新疆,令身处南亚的英国如临大敌。为了防范俄国的威胁,英国有两种选择:一种是被动防御,另一种则是通过向北扩张,建立一个由自己控制的缓冲区,既能防御敌人,又能拓展势力。显然,侵略成性的英国政客们更偏向于后者。
1888年前,英国已将不丹、尼泊尔、克什米尔等周边地区收入囊中。到了1899年,英国驻印度总督寇松提出了“缓冲国”战略,果断入侵西藏,强迫藏人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。随后,英俄关系的缓和让英国的扩张计划暂时搁浅,但随之而来的是印度日益高涨的独立情绪,英国统治者为此头痛不已。为了切断中印之间的联系,寇松的继任者明拖提出了将中印边界推至喜马拉雅山山脊的“战略边界”计划。
1907年,英国和俄国签订了条约,将中国对西藏的“主权”篡改为“宗主权”。继任的印度总督哈定与印度专员麦克马洪延续了明拖的战略,1913年到1914年,他们在中国政权更迭之际,私下召开了西姆拉会议,并划定了臭名昭著的“麦克马洪线”。然而,当时的民国政府宣布不承认这条线,而英国支持西藏贵族割据的政策并未奏效。由此可见,这条线既没有现实基础,也没有法理依据。
尽管如此,历任印度总督却未曾意识到,他们当年在地图上随意勾画的边界线,竟然会在未来成为印度的“宝贝”,为其日后的扩张野心提供了基础。
印度的殖民延续
英国对印度长达200年的殖民统治,让印度学到的不仅仅是统治技术,还有英国的称霸野心。在英国的影响下,印度继承了“缓冲国”和“战略边界”的构想,麦克马洪线也在30多年后被印度重新拾起,成为了它对中国领土的争夺依据。印度独立时,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,距解放军南下渡江还有两年时间。就在此时,印度驻华大使潘尼伽向印度总理尼赫鲁递交了一份名为《西藏的未来及其在印度政治中的作用》的文件,内容建议尼赫鲁在共产党之前,先行武装西藏,确保西藏不被中国控制。
根据国民党政府的档案,印度在独立前后绘制的边界地图,显示它的“认界线”已经向北推进了约200英里,覆盖了包括孟崖、提郎宗、达旺等地区,几乎相当于尼泊尔的面积。印度侵占中国的领土范围主要涉及三条线:孟崖至提郎宗、察隅至科麦、白马岗至波密。
为了达成其目的,英国驻藏代表黎吉生(后成为印度驻藏代表)曾专门前往拉萨,要求地方政府割让领土,遭到拒绝后,英国和印度便开始私自进行勘探测绘,试图通过驻军来扩展其在西藏的影响力。印度的扩张野心与中国当时的虚弱,导致了新中国成立前西藏一度被印度侵占的局面。然而,随着解放军的逐步胜利,尼赫鲁最害怕的局面终于到来。
野心膨胀的后果
在新中国成立前,毛泽东便多次批评印度政府入侵西藏的行为。1949年11月19日,毛泽东亲自致电印度共产党总书记纳拉地夫,表示:“自由的印度将有一天与自由的中国一道,作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主义的大家庭的一员,出现于世界。”这番话无疑令尼赫鲁感到极大的压力,特别是在中印两国的共产主义者之间的交流后,尼赫鲁更加心生警惕。
当时,印度正在面临巴基斯坦的两面夹击,如果再加上中国的威胁,印度的陆上边境将彻底被包围。更为重要的是,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已初现端倪,印度军队在与当地土邦作战时都显得力不从心,更不用说与中国军队对抗了。虽然尼赫鲁表面上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,但这实际上只是为了争取为印度做好准备的时间。
1951年,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来到北京,与中央政府签署了《十七条协议》,宣布西藏和平解放,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。就在尼赫鲁还未反应过来时,他和英国在西藏设下的障碍纷纷被新中国拆解。为此,印度在1954年签订了《中印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》,正式承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。
然而,尽管协议签订,印度政府的“贼心”依旧未灭。1958年,尼赫鲁再次公开提出要求12.5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。随后,印度军队在1962年发动了全面侵略行动,双方的边界冲突迅速升级,最终引发了全面的自卫反击战。
莫迪:印度的第二个尼赫鲁
尼赫鲁去世后的几十年里,中印关系一度曲折向好。然而,印度的野心并未收敛。自2014年莫迪上台以来,他开始加强民族主义情绪,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,推动“印度制造”和“数字印度”等计划,目的就是提升印度的全球影响力。
在此背景下,印度和美国联合成立了“印太战略”,并在2017年与日本、澳大利亚共同组成四国对话机制,意图围堵中国。就在这一年,印度军队带着重型武器进入中国日喀则市,挑起了洞朗对峙事件,长达两个月的僵持局面令两国关系再度紧张。
至今,印度对中国领土的觊觎依然没有消退。与1962年前的印度如出一辙,膨胀的野心驱使其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,但历史的教训早已证明,印度的野心最终注定会以彻底的失败告终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